姓名: 赵又群 性别:男
学位与职务: 博士 现任职务: 教授
硕导/博导: 博导 出生年月: 1968.2
学术经历:
199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原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吉林大学),毕业设计题目《JL111汽车车架的动态灵敏度分析》。
1993年,硕士(免试推荐) 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密集模态的矩阵摄动理论及其计算机实施》,师从国际知名的结构动力学学者陈塑寰教授。
1998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人-车-路闭环系统主动安全性的客观评价》,师从国际著名的汽车动力学学者、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
2004,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机械工程系汽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合作专家为美国密西根大学汽车研究中心终生教授、美国ASME动态系统及控制分会DSCD主席、中美政府合作清洁能源汽车项目美方负责人。
工作经历:
1994年,山东工程学院(现山东理工大学)汽车学院破格晋升讲师。
1997年,山东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0年,山东工程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教授级高工)破格晋升教授。
200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任为车辆工程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遴选为车辆工程专业首位博士生导师。
从事学科与研究方向:
◇ 以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和和车辆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为依托,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汽车状态估计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较早地开展了汽车底盘主动安全技术研究工作,及时跟踪了电动汽车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包括军用轮式车辆在内的地面车辆研究与开发,详见“研究方向简介”。
◇ 近年来,主持总装探索研究重大项目(NHA13002)、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2011AA11A210、2011AA11A220)、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11672127、11072106、1090204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军口与民用、纵向与横向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
◇ 学科研究方向一:
二级学科名称: 车辆工程 (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学科代码:080204
1.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主要为: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车辆主动安全与控制)
2.车辆结构力学与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
3.车辆底盘控制与主动安全
4.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
5.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与装备开发
◇ 学科研究方向二:
二级学科名称: 机械设计及理论 (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代码: 080203
1.防爆安全车轮设计及理论
2.多栖车辆设计及理论
学术兼职:
(1)《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
(2)全国军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3)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通信评审专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
(5)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
(6)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通信评审专家,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
(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
(9)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通信评审专家,
(10)航空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
(11)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起人、副主任委员,
(12)江苏省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3)江苏省公路学会车辆专业委员会委员,
(14)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15)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
(16)江苏省科技评估咨询专家,
(17)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评审专家,
(18)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八桂学者”评审专家,
(19)苏州市科技咨询管理专家,
(20)IMechE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PLoS ONE、计算力学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学报、汽车技术、兵工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英文版、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中国机械工程、公路交通科技、航空动力学报、振动与冲击、振动测试与诊断、机械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艺、热科学与技术、交通科学与工程、现代交通技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工程学院学报、陕西理工学院学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燕山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机辅助工程等50余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荣誉称号:
(1)2000年获校科技进步1等奖1项 (首位)
(2)2000年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3等奖1项(首位)
(3)2001年度校教学优秀二等奖
(4)2002年“东风本田杯”首届中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奖赛获优胜奖指导教师 (赢得本田VTEC发动机1台)
(5)2003年“金华欧洲城.尼奥普兰杯”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奖赛优秀指导教师
(6)2007年度CASC奖获得者(1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3000和¥5000)指导教师
(7)2007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8)2007-2008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9)2008年度CASC奖获得者(1名博士生,¥5000)指导教师
(10)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11)2009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12)2010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13)2012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14)2013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15)2013年指导1名博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0000)
(16)2014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17)2014年校研究生“学术十杰”获得者指导教师
(18)2014年指导1名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0000)
(19)2014年指导2名博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0000)
(20)2014年度《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优秀审稿专家
(21)2015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
(22)2015年度《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优秀审稿专家
(23)2015年指导2名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0000)
(24)2016年度《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优秀审稿专家
(25)2016年度《中国机械工程》编辑部优秀审稿专家
(26)2016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优秀审稿专家
教学与科研情况:
一、教学与指导研究生情况
【1】主讲过本科课程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优化设计、工程力学、材料力学、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新技术讲座、新生研讨课“汽车运动中的若干力学问题初探”。
【2】主讲过硕士生课程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操纵动力学、汽车轮胎力学、工程振动、模糊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3】主讲过博士生课程车辆高等动力学、车辆动态仿真技术及其应用、车辆动态载荷识别、汽车发展前沿讲座。
【4】指导本科生国家级创新基金2项,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基金4项,指导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10项,指导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4项。
【5】已培养江苏省高级访问学者1名、博士后5名,已培养博士16名、硕士47名。
【6】 2007、2009、2010、2012、2013、2014、2015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王乐、徐晓明、黄建兴、邱笑寅、许建雄、周晓凤、李小龙)指导教师,2013年1名博士生(汪伟)获得国家奖学金,2014年1名硕士生(李小龙)、2名博士生(李波、臧利国)获得国家奖学金,2015年2名硕士生(闫乐乐、张明杰)获得国家奖学金。
【7】所指导的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牛礼民、金智林、曾庆喜,所指导的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张丽霞、林棻、徐晓明、臧利国、李波等。
【8】现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12名。
【9】培养的研究生已经遍布美国福特、上海大众、上海泛亚(3人)、福特中国(3人)、柯马上海、苏州博世(4人)、卡特彼勒无锡、上汽乘用车(3人)、上汽商用车、一汽技术中心、北汽研究院、广汽研究院、马兰基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电28所、航天三院、上海商发、南车常州、青岛四方(2人)、徐工、三一、总装备部汽车试验场(3人)、总装备部车船装备论证试验研究所、国家科技部(挂职),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2人)、安徽工业大学(2人)、浙江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成为军队与地方汽车行业的管理、学术和技术中坚力量。
二、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情况
【1】在AIAA,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Computers & Structures,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Vehicle System Dynamics,Proc IMechE Part D: J Automobile Engineering,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 China Tech Sci,汽车工程、汽车技术、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吉林大学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以及FISITA、IEEE VPPC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50篇SCI、EI或ISTP收录。
【2】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汽车工程概论》1部,自编研究生课程讲义《汽车系统动力学》1部。
三、科研成果获奖及专利
【1】国家重大项目6项、国家一般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主要包括:
(1)总装探索研究重大项目1项(编号NHA13002)
(2)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编号19990510),
(3)国家95攀登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编号PD9521900),
(4)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编号2008AA11A140、2011AA11A210、2011AA11A220),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4项、青年1项,
(6)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1项,
(7)总装预研项目6项,
(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
(9)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1项,
(10)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课题1项,
(11)中国博士后基金6项,
(12)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
(13)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6项(其中A类1项)。
【2】一汽技术中心、奇瑞汽车、郑州宇通客车、南京依维柯、南京徐工、长春孔辉、北汽福田、上海万宏、中电28所、南京晨光等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
【3】获校科技进步1等奖1项(人—车闭环系统主动安全性的客观评价与优化设计,首位)、省教育厅科技进步3等奖1项(人—车闭环系统主动安全性的客观评价与优化设计,首位)。
【4】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18件,申请国防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18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
四、研究方向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又群教授所创建的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科研创新团队,以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和车辆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为依托,主要开展车辆结构力学与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车辆底盘控制与主动安全、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以及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与装备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1】车辆结构力学与NVH研究方向简介
★★1994年以来,开展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2005年招收全脱产博士后1名(吴杰,吉林大学博士),2016年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包瑞新,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获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人—车闭环系统主动安全性的客观评价与优化设计,首位)、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人—车闭环系统主动安全性的客观评价与优化设计,首位),毕业24名硕士、9名博士、出站1名博士后,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
★★该方向可以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动力学、运动学分析项目,有限元、边界元结构强度、模态及疲劳可靠性分析项目,汽车结构力学与NVH测试项目,计算流体力学分析项目等,例如:汽车子系统建模及优化、整车多体动力学建模、虚拟样车试验及分析优化、汽车侧翻稳定性及防侧翻控制、整车白车身刚度灵敏度分析、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模态及疲劳寿命分析、发动机悬置匹配与优化、汽车及其车架有限元分析、汽车及其零部件振动测试、弹性元件建模及分析、整车外流场分析、汽车空调匹配、通风散热、发动机冷却特性分析等。
【2】车辆底盘控制与主动安全研究方向简介
★★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总装探索重大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等,自2004年开始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和神经网络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联合主动转向和横摆力矩控制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探索性技术研究;2005年开始高速水陆两栖车车轮收放与减租增速研究,2008年招收2名全脱产博士后研究人员(牛礼民、赵迎生,江苏大学博士),2009年、2011年各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金智林、林棻,南航)、2016年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曾庆喜,东南大学博士),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重点开展了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研究、联合制动系统的控制研究、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实验技术、汽车无人驾驶等的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2008年以来重点开展新型机械弹性安全车轮研究;2011年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共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毕业17名硕士、6名博士、出站4名博士后,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
★★该方向可以承接车辆及其零部件防撞防翻防爆设计、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汽车多轴转向控制系统、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汽车ESP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研发。
【3】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研究方向简介
★★自2008年以来,依托“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一汽解放牌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奇瑞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轿车设计与技术开发”和“一汽解放牌深度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等两个项目,以及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乘员在混合动力汽车电磁环境中的人身安全性模拟与评估”等,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毕业6名硕士、1名博士,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
★★该方向可以承接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纯电动汽车电池组能量与热管理、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电动汽车整车性能设计计算、前舱热分析、独立四轮驱动与四轮转向电动车辆设计开发、EMC、电动汽车结构强度与NVH等方面的合作研发。
【4】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与装备开发方向简介
★★自2008年以来,依托车辆结构力学与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车辆底盘控制与主动安全、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先后装备或设计开发了LMS SCADAS和LMS Test.Lab数据采集系统、车轮或轮胎机械特性试验装置、车轮或轮胎综合特性试验台、车轮或轮胎硬件在环汽车动力学仿真试验台、机械弹性车轮骨架加工装备、汽车动力学测试与数据采集系统等。
★★该方向可以承接车辆整车动力学、车轮或轮胎力学、车辆及其零部件的结构力学与NVH测试的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
联系方式
手机 13813978869
电子邮箱 yqzhao@nuaa.edu.cn
学院网址 http://cepe.nuaa.edu.cn/index.php/Index/shizi_show/caid/129/id/110
研究生院网址 http://gsmis.nuaa.edu.cn:81/nuaagmis/xkjsb/yjsdsfc.aspx?id=02001